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谁说的(书中自有颜如玉全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谁说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出自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该篇诗句全文为: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意思是:如果想让家庭变的富裕,不需要购买良田,通过读书自然可以收获许多的粟米。如果想要住好的房子,不需要盖高楼阔屋,读书自然可以获得很好的黄金般的屋子。不要抱怨出门的时候没有随从,好好读书就可以得到许多的车马。不要怨恨没有好的媒人,通过读书自然可以抱得美人归。男儿想要实现毕生的志向,就要勤奋刻苦,博览五经。

扩展资料:

赵恒,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为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在位期间,为了鼓励读书的风气,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励学篇》传布天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即出自此篇。这首短短的篇章,字里行间鼓励人们好好读书,告诉学子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此篇迷醉天下士子者,几近千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谁说的他为何会说这样的话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而这句话是宋真宗所说的,为何他会说这句话,其实就是对人们的劝解。

颜如玉出自《昭明文选》收录的一组汉朝五言诗歌《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有19首诗歌,其中,第12首《东城高且长》提到了颜如玉:“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沈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歌写到了一名游子在洛阳的东城门外游览,因为心情的不爽,导致所闻所见都一幅凄凉景象。后来,他梦见了一位叫颜如玉的佳人,正坐在自己家里。显而易见,颜如玉并不是某个具体女子的名字,而是世间年轻美丽女子的泛指。宋真宗将颜如玉写到《励学篇》里,表示读书的重要和功效——只要愿意勤奋读书,金银财宝会有的,美丽女子会有的。

宋真宗的这首《励学篇》让颜如玉更加有名。清朝文学家蒲松龄在创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时,就根据“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了一篇题目为《书痴》的短篇小说。

作为流传至今的诗句,人们对于这句话已经是耳熟能详,但其中深意只有懂得人才能读懂,有些人也只知皮毛,而这句话因为其广泛流传,也让宋真宗名垂文史,好的诗句给人激励的作用,能让人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意义,也能给人劝解,让人迷途知返,在历史的长河中,正是有了这些文化的沉淀,历史才显得更加美丽。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谁说的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是宋真宗赵恒说的。

原文:

励学篇

作者:赵恒年代: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译文:

有钱了不用再买田地了,多读书自然有很多谷子。想住得好不用盖高楼了,多读书自然有黄金铸就的屋子。出门不要嫌弃没有人跟随,多读书车马自然一簇一簇的跟着你。

娶媳妇的时候不要怨恨没有好的媳妇儿,多读书自然有漂亮姑娘嫁给你。男子想要实现平生的报复,就需要在窗前多读四书五经。

扩展资料

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得开大宋皇朝,这却使他心身警惕,于是制定了一个重要的国策,贬抑武人参政,建立一个士大夫政治制度,全国地方长官一律任用文臣。

国家一时要普遍起用那么多文臣,而宋承五代长期的战乱,一般人都不喜欢读书,书读得好的就更少。

所以朝廷为实行既定国策,就必须一方面广开读书人登仕的途径,一方面竭力提倡读书的风气。宋真宗赵恒御笔亲作《励学篇》,传布天下,这首短短的篇章,迷醉天下士子者,几近千年。

参考资料: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哪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梁谋”出自宋代赵恒的《劝学诗》。它的意思是——指书中什么都有,要好好读书,不要被外物所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概括了过去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黄金屋”指代荣华宝贵的生活,“颜如玉”指代美貌的女子。

《劝学诗》的意义:

古代许多读书人读书的目的就是一个出人头地。所以人们也就常用这句话鼓励别人或子女读书。

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启示是读书考取功名是当时人生的一条绝佳出路。用现代理念去解释,读书就是接受教育,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功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学能,以投身社会,服务人群。

宋真宗颇具文学才能。上面提到的那首《劝学诗》,很有后来胡适之白话诗的味道。语言通俗,说理明确,老百姓一看就打心眼里喜欢。千百年来,华人以勤读书为首务,这首诗可以说是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