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花市的文化意义(描写春节花市热闹的情景句子)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迎春花市的文化意义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迎春花市的文化意义以及描写春节花市热闹的情景句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迎春花市是岭南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请问发源地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每天早上,花农们采摘鲜花,在五仙门渡口过江上岸,到老城门下出售,那是平日的花市。一年一度的花市,是19世纪60年代初才形成的。那时的花市在藩署前,即现在省财政厅一带,后迁到双门底,除卖鲜花外,还卖古董、杂架、年宵品等。

辛亥革命后,老城拆除,藩署前一带更加开阔,游人更多,还扩展到十八甫、高第街一带。所卖花卉除素馨花外,还有水仙、吊钟、芍药、山茶、菊花等。许多商号、酒楼、茶居食肆,也都定购四时花卉。西关一带,还出现了花贩,专为大户、店铺送花。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花街更加繁荣了。

为什么要逛花市

广州地处亚热带,长夏暖冬,一年四季草水常绿、花卉常开,很早就享有花城的美誉,广州人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的历史悠久。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就发现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的人。汉代的广州,随着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已引入海外各种花卉,唐代广州的花卉已全国闻名,著名诗人孟郊曾描绘广州冬季仍然处处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延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这时期海外的茉莉花、指甲花、素馨花等洋花的种植已很普遍,并开始出现花卉的买卖市场,当时广州卖花姑娘以彩绳穿起各种花卉出售,吸引了中外游人。清代中叶,广州已形成国内首创、闻名海内外的“迎春花市”。每年除夕前三天,广州市中心的藩署前(今北京路财厅前)一带形成花市,数里长街,吐艳争芳,人潮涌涌,广州“花城”的美誉名副其实,在国内城市中,这一别称和美誉也仅广州独有。花市至今仍延绵不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广州的迎春花市越办越大,已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数十里,几百万人同游花街的壮观景象。“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这首广州儿童歌谣行花街形象地唱出了广州家家户户逛春节花市的盛况。

吃完团年饭,内地人的节目恐怕基本上都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广州人则举家游花街,人们置身于欢乐的花花世界中,赏花、品花、买花,在花街中徜徉漫游,享受着一年一度与群芳同在的美好时光。难怪不少外地人舍弃了合家欢聚的机会,留在广州过年;许多人专程千里赶来,也都想一睹广州花街的芳容。

有一首诗是这样形容广州花街的:“香街十里一城春,笑语喧声入彩门。疑是层峦采蜜使,幻成百万赏花人。”

广州有一个区叫“芳村”,区内有一条街叫“花地”,芳村以花闻世,素有“岭南第一花乡”的美誉。今天芳村仍是全国闻名遐迩的花卉产区和全国著名的花卉集散地。

广州人爱花、养花、赏花、赠花的传统和情趣。直接带动了广州的花卉产业。广州目前已拥有花卉种植面积近10万亩,花卉品种2000多个,花卉年产值20多亿元,占全国的15%以上,这些指标均超过上海、昆明、北京等国一花卉大市。广州是全国最大的花卉主产区,全国盆栽观赏植物的生产、供应中心,全国花卉主要集散地和进日花卉的调运中心.广州的花卉贸易居全国第一。广州花卉价格左右着全国的价格。芳村花卉博览中心和花都南方花卉交易巾心是全国最知名的花卉市场。

“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年华”。要专门领略一下花城特色,首先要早上5时去芳村的花市天光墟;再到增南路看沿路的几十个园艺花圃和花卉博览园;参观白云山的云台花园以及西苑盆景、兰圃和各公园的花卉展览。每年春天的木棉花开时节,一江春水绿,两岸木棉红,十丈木棉花灿烂,珊瑚吐艳红遍天,又见花世界、红海洋,令人赞叹不已。每年春节举办的迎春花市,是花城所独有的,不可不看。秋天的菊花展和元旦花车游行也颇具特色。

补充:迎春花市介绍

广州的迎春花市,早就名扬五洲,饮誉四海,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景观。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别在广州市的八大花街举行,一是越秀区的西湖、教育路花市;二是东山区的大沙头三马路花市;三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花市;四是海珠区的江南西路花市;五是天河区的体育中心花市:六是黄埔区的大沙地花市;七是芳村区的花地花市;八是白云区的新市大街花市。广州花市一年举行一次,每次由春节前年廿八开始,至年初一凌晨结束。

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21.7℃,年降雨量为1982.7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7%。广州地区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繁花似锦,素有“花城”之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各种花卉的成长提供了极佳的生长条件。

广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有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历来交通贸易十分发达,万商云集,经济繁荣,是一个鲜花需求量很大的市场。早在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看见岭南人士爱种花、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了花,便赞誉广州人都是“彩缕穿花”的人。相传在五代十国的南汉时代,南汉王的宠姬素馨是珠江南岸庄头村的种花女,进宫后还一直爱好种花。王姬的爱花,带动了王宫贵族的好花,进而又带动了百姓们种花养花,并形成岭南地区的民风。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王姬,就把岭南特有的一种茉莉花称为素馨茉莉。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贬谪岭南时,非常惊叹这里的景色,挥笔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如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皇欲学仙”的诗句。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花文化已经在岭南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促进了鲜花种植和销售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广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当时广东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称为广东“四市”。特别是广州的花市,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游客之多,举国无双。“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这都说明历史上广州花市规模之大,还形成了夜市,并有了相对固定的地点。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分散的花市基本上固定在春节前几天,这就出现了“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的景象。

广州大规模的除夕花市定型于1920年以后。每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至除夕深夜12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人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对花的追求更高。广州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市的分布越来越广。在除夕前一个星期。广州定点花市的主要街道就实行交通管制,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棚架摊档售花。这些花架一层层沿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每个花市的出人口处,还搭起绚丽辉煌、雄伟壮观的迎春花市牌坊。花农预早几天就开始把一些大盆的花木陆续运来。腊月二十八日花市正式开始,那时十里花街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氛。

广州迎春花市的文化传承

广州迎春花市

节目丰富,气氛欢乐,一场羊城人民的嘉年华

讲述人:潘剑明,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1966年出生,广州珠村人,少年时开始逛迎春花市,有将近三十年的“行花街”经历。

广州名片: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你认为迎春花市对市民生活有哪些重要性?

潘剑明:首先,迎春花市提醒人们春节将至,是时候为除旧迎新做准备了,例如置办年货、大扫除等,同时也通过搭建花市牌楼、摆卖年花等营造过年的欢乐气氛。年年有新花样,也开阔了市民的眼界。市民在花市上既能看到国内外的各色花卉,又能品尝到各种地方特色小食,观看文艺表演。

除此之外,花市也为很多人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实践和体验生活的机会。很多学生、白领租个档口摆卖年花或工艺品,凑热闹的同时也学习做生意。其实,以前迎春花市还是青年男女进行情感交流的好机会。那时候要到花市摆摊,常常会叫上老友去帮忙,大家都很乐意。遇到美女光临,摆摊的小伙子更是乐意与之倾谈一番,时能听到“见你长得漂亮,就便宜一点卖给你吧”这样的对话,十分有趣。

广州名片:几十年“行花市”的经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潘剑明: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花市,大家都是用桶装着花在街两边摆卖,没有搭棚架档口,即街两边卖花,中间行人。而现代则是中间搭棚卖花,两边行人了。后来有了广播,在迎春花市上就能听到一些本地民谣,还有香港的《好一朵迎春花》等迎春贺年歌曲。

广州名片:回忆一下小时候逛花市的情况?

潘剑明:以前由于场地狭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两条行车道给汽车行驶,交通十分不便。场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让人想好好挑选一下年花都难。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要行花街就怕,因为行花街的人好多,担心自己和父母走散。那时候行花街很容易就会发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喇叭广播,一旦走散,很难找到。所以那时候行花街只顾着紧紧地跟着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年花和灯饰。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还要时刻留神钱包,欢乐轻松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广州有句歇后语“大姑娘行花街———顾得上不顾得下”,从中就可以想象当时行花街“人贴人”的拥挤情景。

广州名片:这种状况什么时候得到改善?

潘剑明:大概在1986年后。首先是场地变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如这些年天河区的花市主要都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黄埔区的则设在该区的体育馆里。场地大了,不影响交通之余,还让市民不用人贴着人行花街,不用老是担心会被“打荷包”。其次是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骑单车或坐公交车,而很多人即使是开车也不怕没地方停车,花市周围都有专门的停车场,还有地铁,更方便。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买了年花,挤公交车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

专业评估

花市体现了广州人求实重利的特性

广州名片:迎春花市体现了广州怎样的地域生态价值?越秀区文化馆:广州迎春花市与广州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还融合了广州人“讲意头”的传统。这些广州独特的花卉语言具有求实、重利、善变的特征,与广东人讲求实际、重功利的传统心理相符。比如,标价的数码与发财致富有关,“3”、“8”、“9”与“生”、“发”、“久”谐音,寓意生生猛猛、发财大利、长长久久,而花卉的价格也很讲究。

其次,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花市一开始只限于素馨花,后来随着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发出不少品种,并不断吸收外国品种,如茉莉、水仙、昙花等。

花市传统韵味有淡化趋势,它应该是全民传承

广州名片:有人说迎春花市越来越大,但节日气氛却大不如前,是这样吗?

越秀区文化馆:与传统迎春花市相比,现代花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一方面,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花卉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花市的传统韵味有淡化的趋势,在花市期间,有大量非花卉的摆卖摊档,虽然扩大了花市的规模,但一定程度上冲淡了花市的传统气氛。此外,花市严格的时间性规定也给花卉经营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风险;每年花市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抽调一两万名人员参加营造和组织管理工作,对各方面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花市也面临着经济亏损的局面。

广州名片:迎春花市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落选,为什么?

越秀区文化馆:虽然广州迎春花市在2007年已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落选,具体原因很难说,或许传承人缺失是一个问题。但是花市本来只是一个卖花的市场,到后来人们才慢慢形成过年行花街这样一个有浓郁岭南特色的习俗,很难找到具体的传承人,它应该是“全民传承”,比如通常搭棚的就仅仅负责搭棚,不一定在花市上摆摊,而摆摊卖花的或是花农或是市民,很少有既搭棚又摆摊卖东西的,即使是年年都想到花市摆摊的也不一定能投得到摊位。可以说所有广州人都是花市的传承人。

民间语文

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陈毅元帅1966年写《广州花市》“来年花更好,建设亦相同。旖旎春如锦,看花人更红。”

吴丽妮(广州人,90后女大学生):“过年在广州没地方可以去,所以花市年年都行,没开始的前几日都很兴奋,到来的时候就变得很闷。”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迎春花市的文化意义和描写春节花市热闹的情景句子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