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梧桐美下一句(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

一句梧桐美,种满金陵城,深爱如长风后边是什么

1、一句梧桐美,种满金陵城,深爱如长风这是一句中国古代的诗词,后边是:

2、十万呼友引,种满金陵城。深爱如长风,心心念念倾。

3、百年梧桐美,双栖一双鸟儿,欢乐同声呼。

4、这首诗意味着对梧桐的深深热爱,梧桐树被种植在整个南京城,鸟儿在梧桐树上唱歌,欢乐洋溢在空气中。

5、一句梧桐美,种满金陵城。深爱如长风,心心念念倾。

6、百年梧桐美,双栖一双鸟儿。欢乐同声呼,幸福洋溢空气。

7、这首诗表达了对梧桐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也表达了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向往。

卿君一句喜梧桐下一句

卿言一句梧桐美,君种梧桐满金陵。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整首诗是什么

1、树是梧桐树,城是南京城;一句梧桐美,种满南京城。

2、这不是诗,只是民间根据蒋介石和宋美龄的故事改编的一句顺口溜,故事说的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钟爱的法国梧桐,因其携有高贵典雅、浪漫情怀之特质。

3、正是宋美龄的一句无心之言,蒋介石遂立刻命人大量购买法国梧桐,种满了南京的街头。

4、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蒋介石在南京种梧桐树是为了孙中山的葬礼。

5、1872年,一位法国传教士在石鼓路种下了南京第一棵法国梧桐树,开创了南京行道树栽种历史。

6、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南京市在中山大道等城市主干道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

7、遮天蔽日的林荫大道与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成为南京的象征。解放后,南京首任市长刘伯承对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云南松情有独钟;

8、不到3年,这些树苗就在南京市的山坡、路旁、湖畔、水边扎下了根,在中山陵、雨花台、玄武湖、鸡鸣寺、栖霞山等地茁壮地生长起来,成为点缀南京城市风景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

9、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掀起“种植热潮”,当时南京市内的梧桐树达到了约10万株。

10、但自1990年代起,由于道路拓宽等工程,南京市内的梧桐树或遭砍伐或被移走,其中种植于民国时期的2万棵梧桐只剩下了3000棵左右。